欢迎光临湖北资讯网!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教育

来吧展示!“吞金兽”账单你还hold住吗?

  • 话 题

假期过后,很多家长晒出为孩子花费的天价账单。


很多父母总想着给孩子最好的,带孩子住最好的酒店,给孩子买最贵的用品,不能让孩子落后于人,甚至超出自己的能力去养娃儿,导致有人说现在是“全民富二代”。有人觉得孩子就该富养,再苦不能苦孩子;也有家长担心,当孩子对生活要求越来越高,远超出家庭的承受力,会有什么危机?穷养和富养,到底该如何养娃?



  • 分析

家庭过度追求外在光鲜

对孩子成长百害无利

特邀观察员:武自存(存真国际心理教育咨询中心创办人、国家心理督导师)穷养和富养不是简单的物质问题,而是一个家庭的心理教育问题,说白了,体现的是父母精神层面的发展程度和丰富程度。

首先,家庭的欲望和需求如果超过了家庭的能力和实力,家长自身就陷入了焦虑,自然无法自如地面对家人面对孩子。家庭过度将价值感附着在外在光鲜上,忽视对孩子精神层面的培养,也会导致孩子价值观的扭曲,无法安定内心,从而影响到心理健康发展。

过度虚荣比较还会让孩子产生非现实的优越感,认为自己是家庭的特殊存在,认为只有拥有高档的生活,才能体现一个人的优越身份和品味。由于辨别力、自控力、独立性尚未发展完善,享受惯了高级的物质生活和服务,孩子会渐渐对普通的事物失去兴趣和欲望,更依赖于家庭给自己的“投喂”。

再就是孩子还可能对家庭的经济状况产生误解,认为自己家庭条件本该如此。当父母无法再承受高额的消费支出,可能也会为了迎合孩子而陷入两难困境,不仅增加了自己的精神压力,还可能造成亲子冲突。孩子长期缺乏面对现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,对其未来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。当进入社会以后,幻想破灭和失控感会导致孩子的内心崩塌失衡,甚至导致孩子长久地缩在家里逃避人际,回避社会。

在十几年心理咨询中,太多类似真实案例表明,人一旦长期处于过度享乐无约束的状态,就会导致内心迅速的膨胀和麻痹,意志力、忍耐力都会急速衰退,情绪与享乐本能会慢慢占据身心。所以,我们要学会让孩子看到世界的宽度,也要舍得让孩子去体验社会的多样性和不公平,培养出他们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。

穷养和富养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,关键在于如何把握。许多家庭的痛苦在于总是要“看”别人,总是盯着外界,意味着我们失去了对自己生活的审视和思考。当家长能静下心来反思,能简单安宁地按照自己的节奏前行,按照孩子的成长步调安排他们的学习,能满足地过着自己家庭能支撑的日子,这种清晰的自我确认感和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,往往就成为了孩子成长的活教材。


  • 支 招

理性消费和财富教育需从小做起

特邀观察员:廖冉(北京物资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)“超前消费”“过度消费”在当前年轻人中屡见不鲜,甚至影响到了家长的消费价值观。事实上,对子女的爱和关注不能简单地用金钱来衡量。

有调查显示,中国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支出排在世界前三。可以说,中国家庭从骨子里都是重视教育的,但我们注重更多的是知识技能类的学习。大学之前的教育目标最重要的就是考高分上好大学,而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财富教育是匮乏的。想让孩子学习如何使用金钱来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更幸福更有意义,就需要从小让他接触和理解金钱的用途和意义。比如带着孩子去超市,比较打折商品和正价商品的区别,告诉孩子生活预算,让孩子参与决策买什么价位的食物或日用品;每个月给孩子一定金额的零花钱用于购买玩具或零食等;让他自己做一个月或一个星期的花钱计划,如果计划合理,且顺利执行,家长可以给与一定的奖励(比如带孩子去游乐园或买喜欢的玩具),让孩子从小养成正确的消费观念。在做跟孩子相关的旅游或教育培训计划时,也应该让孩子了解家庭真实的经济收入和当前收支情况,制定符合家庭实际和孩子意愿的计划。而不是家长自我感动式地付出,跟风式地报昂贵的游学团、训练营等,花了巨额的费用,孩子学不到有用的东西,还浪费了大量的时间金钱,产生了亲子矛盾。

财富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让个人的能力跟自己的欲望相匹配。我们要培养的不是靠借贷白条支撑起来的虚假富二代,而是能合理合法获取财富、掌控财富为自己的人生幸福服务的奋斗者。这需要我们家长积极引导。

真正的富有是家人间的真诚关爱

特邀观察员:蓝玫(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、国本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)教育投资的目的是借助“外力”更好地激发孩子的潜能、服务孩子的成长,这对父母教育理念的科学性、教育投资选择的适切性是一个极大的考验,远远不是单纯用钱可以解决的问题。如果以“别人家的孩子有什么、做什么”为参照或以“不惜一切代价”为前提,盲目对孩子投入金钱和精力付出,则很有可能会成为与初衷背道而驰的盲目行为。对家庭中普遍存在的这些教育投入问题,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对错或好坏来进行评价,应该结合具体的情况来分析做出客观判断。

首先,父母要明白,对孩子的成长来说,适合的才是最好的,而非最贵的就是最好的。父母之所以习惯以“价格”为参照来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,是因为这种选择方式往往是最简单最便捷,最不需要技术含量的。但对孩子来说,他们也很容易因此而被父母的爱“控制”,从而在这样的包围中丧失掉自己的思考能力、辨别能力、选择能力,对父母的付出认为习以为常,不懂感恩。

其次,父母要警惕,作为孩子的第一任“老师”,父母的行为必然会对孩子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。若父母对孩子总是做出一些超出家庭承受能力的投入或过度消费,还不能以此激发出孩子内在的道德律的话,就容易导致孩子失去分寸感、边界感,滋生出虚荣心,甚至形成扭曲的价值观。一旦孩子某些欲望不能得到满足,就容易激起内心的自卑而使得情绪崩溃,甚至产生怨恨。

最后,父母要知道,真诚的爱和情感付出、融洽和谐的家庭氛围和量力而行的经济投入,才是一个家庭对孩子真正的“富养”。父母应该引领孩子在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,追求精神生活的丰盈以及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。尤其要让孩子知道,一个家庭真正的富有是家人之间的真诚关爱,是共同用心经营和创造美好的家庭生活,是家人之间能彼此为对方着想和付出。在这样引领和帮助下成长的孩子,才能越来越有同理心,培养起强大的社会情感能力,成为一个身心健康乃至卓越的人。

摒弃“物质富养” 追寻“精神富养”

特邀观察员:鲍铁燕(北京教育学院附属大兴实验小学校长,正高级教师)假期的高额消费、天价开销引起社会关注。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,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家长不清晰甚至是错误的认知引起的。

一是家长攀比虚荣之心作怪。很多家长,热衷于攀比,不管孩子是否需要,只要看到其他孩子有,就得让自己的孩子也拥有,不在乎是否有意义,似乎比别人家孩子差了一些,就是让孩子受了委屈。

二是家长溺爱之心作怪。爱子之心不可无,溺爱之心不可有,很多家为孩子提供了昂贵的物质基础,甚至自己省吃俭用也不能“亏”了孩子,这是溺爱的典型表现。

关于穷养还是富养,我有一些想法和对家长的建议。

最贵的不一定是最有意义的。物质富足总有个姊妹花,叫“精神贫瘠”。真正的教育,不是简单地提供物质条件,家长不能简单化了孩子的教育,购买了什么、享有了什么,都不证明孩子的真正成长。有些孩子,越是追求物质,越是忽略了精神成长。我们的高额消费,是否对孩子有意义才是最重要的。

最贵的不一定是适合的。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,关于孩子的教育不能一概而论。孩子的教育的确需要投资,而投资也是一种智慧,需要家长根据孩子特质,做最适合的选择,才能让教育投资有更大的产出。

最贵的不一定是最好的。有些家长对于孩子的成长往往走入一个误区,认为给孩子最贵的就是给孩子最好的。其实,这种一味营造舒适安逸的爱,恰是孩子人生的“陷阱”。陷入此“阱”的人,除了依赖和惰性,就是物质的追求,真正的成长变得模糊而可怜。

孩子的教育是家长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,家长不要以物质代替陪伴,而要以精神富养代替物质富养。我们要树立正确家庭教育观,涵养孩子内在气质,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态度,这才是让孩子未来立足的法宝。

策划:王小艾

编辑:姜思瑶

编审:常悦

终审:王宇

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

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湖北资讯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
我要收藏
0个赞
转发到:
阿里云服务器
Copyright 2003-2024 by 湖北资讯网 hb.cdxinw.cn All Right Reserved.   版权所有
关注我们: